2020年前,国内餐饮行业高速发展,高峰时期突破900万,然而从2021年到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呈现出波动变化且整体下降的趋势,国内餐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餐饮进入增量时代后期。在此背景下,拓展海外市场成为餐饮企业探索增长新空间的重要方向。
在5月28日举办的【2025 年餐饮流行趋势发布会与中餐出海全国巡回私董会】·北京站活动中,辰智大数据创始人葛建辉发布《2025中餐出海全球发展趋势报告》,以下是精彩看点回顾:
1、出海餐饮品牌发展现状:门店集中布局于东南亚、北美,快餐、茶饮品类出海品牌最多
中国餐饮品牌出海呈现地域集中性,超半数门店布局于华人聚集的东南亚与北美市场,其中东南亚以60%以上占比居首,北美次之。
从品类分布来看,茶饮与快餐合计占比近五成,茶饮拥有标准化产品、供应链易复制且成本可控、更契合年轻消费潮流三重优势;快餐则依托中央厨房模式实现高效品控,人均消费低、出餐快的特点精准匹配海外快节奏需求,同时「一人食」场景适配独居化社会趋势。二者通过轻模式+强适配突破文化差异壁垒,成为中餐全球化进程中发展较快的先行品类。
从门店规模来看,据不完全统计,蜜雪冰城、茶主张、挞柠等茶饮品牌出海规模在500家店以上,海底捞、鼎泰丰、张亮麻辣烫等火锅、中式快餐品类门店规模多在100-200家店之间,而中式正餐如全聚德、花家怡园等多为10家店以内。
全球市场有七十多个亿人口,从人口的规模和布局上来看对餐饮企业有着足够大的吸引力。面对如此广阔的海外市场,餐饮企业要如何切入?有的餐饮品牌已经在海外开了一百家店,遍布多个国家,每进入一个新的市场相当于从头再来;如果聚焦一个区域市场,同样开一百家店,运营效率就能大大提高。餐饮企业在出海的初步阶段,需要聚焦一个市场,再逐步扩张,因为品牌的资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比如蜜雪冰城的目标市场集中于东南亚区域,截至2024年9月30日,蜜雪冰城在中国内地以外共开设了约4800家门店(其中印尼2667家、越南1304家、马来西亚337家)。
除了市场聚焦,餐饮企业还需产品聚焦。中餐许多产品涉及众多食材和调料,如果餐饮品牌短期内难以把国内所有产品都复制到海外,那么就要把精力集中于最有把握、最有优势的、最有记忆点的产品,不求大而全,只求专而精,逐渐实现从“试水”到“深耕”的结构性转变,这是每个出海餐企必须经历的过程。
目前许多出海品牌的消费群体以海外华人为主,但是只以华人为目标对餐企的长期发展存在诸多局限性的,所有出海餐企最终的目标一定是征服当地消费者,从在异国他乡寻找“自己人”,升级为让所有人都变成“自己人”。
餐饮品牌需要通过深度适配本地饮食文化实现市场渗透,用“中式经典+本地化创新” 的菜单设计与场景重构,针对不同市场饮食习惯,需灵活调整产品口味、分量及呈现形式,降低文化隔阂,提高接受度。
例如喜茶在欧美门店围绕「城市文化」推出了一系列精准的本地化策略,在加州贝弗利山门店推出了限定饮品「加州落日」,在纽约时装周期间推出了限定联名新品「粉色白日梦」,活动期间售出了超过 12,000 杯,日均销量位居所有产品前三。
海底捞在美国市场推出适合当地口味的牛排和汉堡火锅,以满足美国消费者对西式快餐的偏好;在新加坡结合当地特色推出马来西亚和印度风味菜品,以迎合新加坡多元的饮食文化;在日本樱花季推出“樱花水晶冻”和“粉红泡泡”节日菜品,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在出海过程中,供应链往往是限制品牌增长速度的最大要素,为在海外市场立足并持续发展,越来越多餐饮品牌强化供应链全球整合能力。有的企业在目标市场建立区域供应链中心,辐射周边国家,实现原材料集中采购、加工和配送;有的企业采用垂直整合与混合模式,在部分原料实现从采购到终端销售全链条把控的同时,与本地企业合作实现资源互补。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建立 7 个自主运营仓,并计划设置多功能供应链中心,通过本地仓储降低物流成本,缩短配送周期;颐海国际在马来西亚、泰国建立产业中心,在东南亚布局了电商、批发、零售、线上等多种渠道。
目前大多数餐饮品牌仍处于出海的起步阶段,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前难以拥有自建供应链的能力,必须协同更多餐饮生态企业“抱团出海”,与物流企业、本地供应商组建联盟,共享仓储和配送资源,降低初期投入成本。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也要有国际化的发展与布局,在海外设立销售人员,并辅以售后、物流等配套服务,与出海餐饮品牌的合作从单纯采购转向深度共创协同螺旋式地推进业务,
随着国家积极推动中餐 “走出去”,中餐供应链标准化能力提升,外国友人对中华美食越来越喜爱,中餐出海“天时、地利、人和”皆已具备。
出海是当下最确定的餐饮行业结构性增长机遇之一,餐饮企业要抓紧机遇,用国际化杠杆,获取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量。把出海当做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长期发展的战略,必须聚焦市场、聚焦产品,做好长期深耕的准备和投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