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 2.85 万亿元,同比微增 4.1%,延续了疫情后的复苏态势。然而,这份 总量增长 的成绩单背后,是 161 万家餐饮店的黯然退场——相当于每天有超 8800 家门店关闭,平均每分钟就有 6 家餐饮老板告别赛场。更严峻的是,全年闭店数预计突破 300 万家,快餐、小吃等大众品类成为 重灾区 。叠加 禁酒令 切断酒水高毛利、 全员社保 推高人力成本,餐饮行业正经历 冰与火 的淬炼:一边是连锁品牌凭借规模优势逆势扩张,一边是中小商户在成本与政策的夹缝中挣扎求生。
市场总量微增但增速放缓,连锁品牌与中小商户冰火两重天,限额以上餐饮收入首现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1-6 月全国餐饮收入 27480 亿元(约 2.75 万亿元),同比增长 4.3%,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 2.1 个百分点。若按用户提及的 2.85 万亿元计算,增速约 4.1%,进一步印证 总量增长但动能减弱 的判断。结构上,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年营收 200 万元以上)收入同比下降 0.4%,为 2023 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反映高端餐饮与连锁头部品牌同样承压。
分化态势尤为显著:一方面,连锁化率持续提升至 24%,头部品牌通过供应链整合与数字化管理抢占市场——绿茶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增长 32%-36%,小菜园日均净利润近 200 万元;另一方面,中小商户生存空间被挤压,上半年新增餐饮门店 159.9 万家,但开关店差仅 70 万家,较 2024 年收窄 40%。中国烹饪协会指出,行业已从 增量竞争 进入 存量绞杀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单店存活率不足 30%。
禁酒令 切断酒水高毛利, 全员社保 推高人力成本,叠加社保新规与消费降级,快餐品类因低门槛内卷成行业 牺牲者 。
2025 年餐饮行业的政策环境堪称 史上最严 。5 月实施的 禁酒令 明确公务接待 工作餐不上酒 ,直接冲击高端餐饮的利润结构。某连锁高端餐厅数据显示,商务宴请订单量骤降 40%,酒水营收占比从 35% 跌至 12%。北京、上海人均 500 元以上的高端餐厅数量锐减 52%,包间上座率从 70% 降至 30%,部分品牌被迫转型大众市场,推出 商务简餐 系列。
社保新规则让小微餐饮陷入生存危机。7 月最高法明确 自愿放弃社保协议无效 ,企业需为全体员工参保,人力成本平均增加 20%。以武汉某热干面店为例,6 名员工按实际工资(人均 6000 元)缴纳社保后,企业每月多支出 1.2 万元, 相当于每天多卖 200 碗热干面才能覆盖成本 ,最终因利润率从 8% 压缩至 3% 而闭店。北京某拉面馆老板算了一笔账:3 名员工的社保支出每月增加 1.8 万元, 原本每月纯利 2 万元,现在等于白干 ,最终选择关店止损。
地方政策差异加剧生存分化。以上海和深圳为例,上海社保基数下限 7384 元,较深圳(6733 元)高出 9.7%,导致同类餐馆用工成本相差 15%。深圳对员工少于 10 人的小微餐饮企业实施 社保缓冲政策 ,前三年可按基数的 80% 缴纳,某罗湖湘菜馆因此每月节省 3200 元, 省下的钱能多雇一个洗碗工 。
上半年餐饮行业闭店率达 22.66%,快餐品类首当其冲。NCBD 数据显示,小龙虾店闭店率 37.2%,麻辣烫 31.8%,黄焖鸡 31.5%,均远超行业平均。低门槛内卷是主因:某商圈 500 米内聚集 8 家麻辣烫店,加盟商为争夺客流打起价格战,客单价从 25 元降至 15 元, 每单利润仅 3 元,全靠走量 。
食材与房租成本持续承压。上半年猪肉价格同比上涨 28%,蔬菜批发价涨幅超 30%,某连锁快餐品牌测算,食材成本占比已从 28% 升至 35%。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房租占营业额比重普遍突破 15% 警戒线,某上海南京东路快餐店月租金 12 万元, 每天开门先亏 4000 元 。
环保新规成为新增压力源。2025 年《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将油烟排放浓度限值从 2.0mg/m³ 降至 1.0mg/m³,北京、上海等地要求安装 静电 +UV 光解 + 活性炭 三级净化系统,单店改造费用约 1.8 万元。杭州某面馆因未及时升级设备,被罚款 5 万元并停业整改 7 天, 损失远超设备投入 。
消费者行为的结构性变化加剧行业阵痛。美团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餐饮客单价同比下降 8.3%,30 元以下订单占比提升至 62%。某连锁火锅品牌客单价从 120 元降至 95 元, 以前一桌消费 500 元,现在 300 元都费劲 。
健康需求则推动产品结构重构。消费者对 低脂 低糖 清洁标签 关注度提升,某沙拉品牌订单量增长 45%,而传统高油高盐的小吃店客流下降 30%。 以前靠重口味吸引顾客,现在年轻人更在意食材溯源 ,某炸鸡品牌创始人坦言,因未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上半年门店减少 15 家。
头部品牌通过供应链整合与数字化管理构建壁垒,中小商户借力政策缓冲与细分场景突围,行业从 价格竞争 转向 价值竞争 。
连锁品牌凭借规模优势加速行业整合。2025 年餐饮连锁化率预计突破 24%,较 2020 年提升 12 个百分点。供应链集中采购是核心武器:蜜雪冰城通过中央厨房将食材成本压低 20%,单店人力成本控制在 25%;蜀海供应链为连锁品牌提供 从农田到餐桌 全链路服务,食材损耗率从行业平均 15% 降至 5%。
加盟模式成为中小商户的 求生船 。煎饼道通过 供应链 + 标准化运营 输出,帮助加盟商将单店盈利周期从 6 个月缩短至 3 个月,门店数量从 50 家扩张至 300 家。 以前自己采购面粉每斤 2.8 元,加盟后集团采购价 1.9 元,光这一项每天省 200 元 ,某加盟商表示。
政策资源倾斜进一步拉大差距。连锁企业可享受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免 + 稳岗补贴 组合政策,某酸菜鱼品牌单店年节省成本 5.2 万元;而个体户因缺乏政策对接能力,往往错失补贴机会, 同样交社保,连锁品牌能拿 30% 返还,我们只能全额承担 。
AI 与物联网技术重构运营效率。海底捞引入智能排班系统,根据客流预测动态调整人力,全职员工占比从 70% 降至 50%,人力成本降低 18%;瑞幸咖啡通过 AI 库存模型,将原料报废率压至 1.2%(行业平均 15%),单店年节省成本 12 万元。
预制菜与自动化设九游体育备缓解后厨压力。某连锁快餐品牌预制菜使用率达 70%,后厨人员减少 40%,出餐速度提升 3 倍;碧桂园机器人餐厅采用全自动炒菜机,人力成本降 40%, 以前 10 个人干的活,现在 3 台机器搞定 。
数字化营销精准触达消费者。喜茶通过企业微信沉淀 2000 万会员,复购率达 38%;太二酸菜鱼发起 短视频挑战赛 ,用户自发传播 UGC 内容,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带动门店客流增长 25%。
细分场景成为新增长点。徐记海鲜聚焦 生日宴 场景,推出定制化布置与仪式服务,相关营收占比提升至 40%;某轻食品牌主打 办公室健康午餐 ,通过企业团餐渠道实现日均 3000 单。
下沉市场展现韧性。县域餐饮因 低房租 + 熟人社会 优势逆势增长,河南某县城早餐店通过 包子 + 粥 刚需组合,日销 3000 单,净利润率达 15%。蜜雪冰城在县级市场的门店数量突破 2 万家,客单价 8 元仍能保持 12% 的净利率。
绿色餐饮获得政策红利。星巴克 Greener Store 采用太阳能发电与智能照明,年省电 23%,并获得政府绿色补贴;某连锁品牌因使用可降解包装,成功申请 环保认证 ,外卖平台流量倾斜使其订单量增长 22%。
餐饮界认为,2025 年的行业洗牌并非 末日 ,而是效率与价值的重构。那些依赖 低社保成本 酒桌经济 的旧模式必然淘汰,而拥抱合规化、数字化、场景创新的新物种将在分化中崛起。
2025 年餐饮行业的 冰与火 ,本质是效率与价值的重构。2.8 万亿规模增长的背后,是连锁品牌对小微商户的挤压,也是数字化对传统模式的替代。政策与成本的双重压力,看似 寒冬 ,实则加速行业出清——那些依赖 低社保成本 酒桌经济 的旧模式必然淘汰,而拥抱连锁化、数字化、场景创新的新物种将崛起。
对餐饮人而言,与其焦虑 300 万闭店潮 ,不如聚焦 如何成为幸存者 :要么加入连锁体系分摊成本,要么用数字化提升人效坪效,要么在细分场景建立壁垒。记住,餐饮永远是 刚需中的刚需 ,但只有那些把 效率做到极致、价值做到独特 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笑到最后。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