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通知》(教高函〔2025〕7号)(详见附件1)要求,上海大学秉承“我敢闯,我会创”的大赛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以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为总体目标,实现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切实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校内选拔赛将设置高教主赛道(国内项目)、高教主赛道(国际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赛道等赛道。为做好组织参赛工作,请各学院积极组织动员师生及校友参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根据项目发展阶段(在2025年4月25日之前是否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设置10个参赛项目类型。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结合以上分类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详见附件2)。
由我校向国外合作院校发参赛邀请,协助国外院校参赛团队,在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官网进行报名(网址:)提交参赛材料(国内邀请学校填写上海大学)。国际项目要求参赛者(含团队负责人及全体团队成员)均具有国外普通高等院校学籍(指导教师可为我校教师),团队成员为2-15人。国际项目参赛组别、项目类别、评审标准等内容与高教主赛道(国内项目)均相同。2025年国际项目参赛邀请通知还未公布,先参考2024年通知要求(详见附件3)。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须报名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详见附件4)。
允许师生共同组队参赛,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教师(2025年7月15日前正式入职)。参赛项目类型分为企业命题组和成果转化组(详见附件5)。
分为产教协同创新组和区域特色产业组。针对企业开放创新需求,面向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征集命题。命题企业需于2025年5月15日24:00前进入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进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产业赛道命题申报。入选命题于5月下旬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和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PILC)官网(网址:)公开发布。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
聚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市场化推广,围绕核心技术专利转化、实验室成果产业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向,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更多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现实生产力的项目。
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在校生以在读学籍报名(以2025年4月25日为准),毕业生以最高学历报名。参赛人员(不含产业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年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大赛。其他要求详见附件1。
今年大赛所有赛道均设置校内选拔赛(高教主赛道(国内项目)、高教主赛道(国际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赛道),流程如下:学生(含毕业5年以内校友)网上报名→学院初步遴选排序→学校组织网络评审→学校组织路演答辩。
高教主赛道(国内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赛道成果转化组的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进行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5年5月9日,在“资料下载”板块可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通过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赛事咨询。
高教主赛道(国际项目)通过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官网进行报名(网址:),系统报名时间另行通知(各参赛团队按照校内选拔赛流程准备参赛材料,线下提交)。
产业赛道企业命题组待企业命题入选公布后再通过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进行报名,提交命题对策,具体报名时间另行通知。
各参赛团队在网上报名成功后,请同时将报名材料递交参赛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教务办(已毕业校友报名材料请递交毕业前所在学院教务办),具体递交方式和要求可咨询各学院(二级单位对接人联系方式详见附件6),方便学院进行遴选排序。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